妈祖赐福 永保平安 欢迎您访问泉州天后宫网站
热点资讯

《巷遇·青龙巷》:这里有古城罕见的鹰楼和蚵壳厝

2019-02-14 15:17:33 来源:

  巷 | 遇 | 档 | 案

青龙巷

青龙巷

  杨木生/摄

  地理位置

青龙巷

  泉州市鲤城区青龙巷

  所属社区

  泉州市临江街道隘南社区

  A地名由来

青龙巷

  许志荣/摄

  青龙巷位于泉州古城的城南片区,在老辈人口中,习惯称为“新巷”。青龙巷南起港仔墘,北抵横街,全长200余米,因巷尾有一座青龙宫,巷子便因此得名。

  B 巷子看点

青龙巷

  杨木生/摄

  青龙巷历史悠久,在宋代就已初具规模,“金青龙,银聚宝”之说流传至今,已是人们耳熟能详,足见二者在繁荣的刺桐港起着金融商贸的重要作用。聚宝街是国内外珍宝交易之地,旁边平行的青龙巷则提供货币兑换、货物典当服务,堪称“千年金融街”。巷首的来远驿遗址,记载古代接待外国贵宾的历史。巷尾曾经的八卦沟,又留下许多人难忘的城南故事。

  这里曾是富商聚集之地,巷中至今保存不少清代闽南传统院落式民居和东西合璧的洋楼,还有青龙宫供奉的保生大帝,护佑一方平安。

  青龙巷5号

  李妙森故居:

  多元文化相交融

青龙巷

  走进青龙巷,在龙头地段,首先可以看到一栋高耸的洋楼,这是菲律宾华侨李妙森的故居。据李家嫡长房长孙李良晶介绍,此前有报道称这座洋楼建于上世纪20年代,这是不对的。按房契记载,这座洋楼建于1934年,门楣上是李氏“陇西衍派”堂号,落款乙亥年是1935年,应该就是建成时间。

  故居大门总体保持闽南民居的特色,在门前用烟炙砖修筑两根西式外廊,两侧拱门的造型是伊斯兰风格,墙面上贴的是又南洋风格的瓷砖,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却不显突兀。

青龙巷

  大门两侧的瓷砖很有特色,据李妙森的孙子李天赐介绍,瓷砖是当年建房时从南洋引进,上面的象头人身形象,是印度教中的神祇犍尼萨。犍尼萨是印度教及印度神话中的智慧之神、破除障碍之神,也是印度最具人气之神,这一形象传到东南亚多个国家,形象也逐渐多元化,影响深远。

  瓷砖历经80多年,色泽依旧鲜明,细看之下,象头神只有左牙,右牙断裂。这是因为在印度教神话中,象头神曾得到神仙传授知识,由于内容太多,笔写坏了,象头神情急之下折断自己的右牙,继续蘸墨书写,以致有了断牙形象。

  瓷砖上的象头神手持莲花、念珠等物,右腿盘起,左下角有一只黑色老鼠,这是象头神的坐骑兼好友,在印度教中是一只招财的吉祥物。

青龙巷

  大门左右两侧还有一副砖雕藏头联:“青峰紫气,龙垵流芳”,不仅点明李氏家族的来历,还与“青龙巷”的名字契合,颇见风致。

青龙巷

  天井中有两根与门前造型一样的廊柱,较有特色的是廊柱与地面相接处还分别设置一个方形出水孔(如图所示)。据李天赐介绍,这是当年从南洋引进的先进建筑理念,每到下雨的时候,楼顶的雨水便通过中空的廊柱,从出水孔涌出。雨大的时候,水能喷出半米远,这两根柱子既有排水的作用,也是小院中的一景。

青龙巷

  二楼布置得古香古色,有镂空木窗和许多对联诗词,可惜的是这些文字和绘画均在几十年前遭到毁坏,只剩残迹。

青龙巷

  屋顶的山花上曾有繁复的装饰。

  李天赐今年76多岁,开朗好客,由于常年坚持锻炼,至今精神矍铄、步履轻盈。他4岁就住在这里,对老房子的一砖一瓦倾注感情。据他和李良晶共同回忆,李妙森有5个儿子,早年在紫帽浯垵受族人欺辱,13岁到泉州南门外打杂谋生,后来带长子李文沛到菲律宾创业,父子从小贩做起。到了李文沛手上,生意越做越大,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宿务等城市都有生意。李文沛还担任宿务商会会长。在生意最鼎盛时期,李妙森回到泉州,在青龙巷建了这座房子给家人住。由于房子太大,而对建筑要求又很高,先建完南面,后来陆续建完北面。

青龙巷

  故居北侧有一个房间,李天赐把这里设成泉州老体协自行车队办公室,他是自行车队领队。说到骑自行车,李天赐可谓“达人”,2014年,71岁的他和5位车友,从成都骑自行车,历经23天的艰苦行程,穿越2000多公里,终于抵达西藏拉萨。

  青龙巷7号

  黄雪珍民居:

  展翅雄鹰黄家楼

青龙巷

  青龙巷7号是“黄雪珍民居”,开门后穿过走廊,是一座建于1948年的砖混水泥结构洋楼,造型与众不同,两侧坡屋顶和正中间凸起的山花组合在一起,神似一只展翅的雄鹰,因此远近居民也称之为“鹰哥楼”。

青龙巷

  据华侨大学建筑系专家分析,楼顶山花有部分巴洛克风格的装饰,两边则是装饰艺术的线条。而屋顶的造型,甚至带有美洲阿兹特克文明的建筑风格,让整栋洋楼看起来具有独特的美感。据街坊回忆,以前从刺桐港入海口望泉州,可以看到的最高建筑便是这座鹰哥楼,而山花中间也确实曾有一只泥塑雄鹰,已于几十年前被敲毁。

  隘南社区曾走访过这户人家,虽然门前的铭牌上写有“黄雪珍民居”,但黄家人认为,这栋楼称为“黄世瑞、黄世泽故居”更为恰当。黄雪珍的父母名为黄世瑞和苏洗娘,黄世瑞在香港置房,想让苏洗娘搬过去。而苏洗娘觉得作为儿媳妇,她有义务要做公婆和祖先的忌日,而且故土情深,她和女儿黄雪珍选择留在泉州。

  由于乐善好施,苏洗娘当年在青龙巷、车桥头、聚宝街,甚至整个城南都有很好的名声。有一次,一个人在街上买东西时,被小偷偷了钱,焦急之时,有街坊安慰:“不要哭,等洗娘来了和洗娘说一下,她就会帮你。”果然,苏洗娘路过听闻后,立马给了一些钱,失窃者得以满意而去。宅心仁厚的苏洗娘直到1993年去世,享年89岁,她的许多仁慈故事仍在城南流传。

  如今黄氏子孙大多定居海外,黄雪珍是最后一位在鹰哥楼居住的老人,因年事已高,2016年搬离青龙巷,住到两位女儿家,由两位女儿轮番照顾,只有忌日回来祭拜祖先,平日这里无人居住。

  青龙巷32号

  林廉平民居:

  百年海运蚵壳厝

青龙巷

  32号是林廉平民居,大门以前是传统闽南民居造型,1972年进行改造,山花上具有泉州洋楼中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民居为三落结构,占地面积很大。而整座房子最大的特色,是院内有一座百年历史的蚵壳厝,这种用牡蛎壳打造的房子,多见于泉州东海蟳埔一带,林家的这座很有可能是古城区内唯一一座。

青龙巷

  据林廉平的女儿林燧红介绍,老厝内的这座蚵壳厝是奶奶从别人那里买来的,以前青龙巷尾的八卦沟可以连接富美古渡口,运进厚重的蚵壳比较方便,这也使得这座远离东海的房子,也融进牡蛎壳的元素。

  据临江街道文化站原站长杨声荣介绍,这间蚵壳厝上的壳与本地的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显得更大和更厚实,长一点的有30多厘米。当年商船往来于泉州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商船在东南亚卸下货物,回泉州的时候,往往会装一些当地的牡蛎壳在船舱底部,保持船身稳定,回到泉州后变废为宝,建成蚵壳厝。

青龙巷

  林家平时把房子给隘南社区照顾,社区在这里举办不少公益活动,平时也打理得十分得体。

青龙巷

  林燧红回忆,林廉平原来在税务局上班,后来调到糖烟酒专卖公司负责酒专卖,平时爱好书法,家中现在还挂着一张为当时开业的泉州中山商场题写横匾而获赠的感谢题字。1965年,林廉平在财贸职工民兵体育运动会上获得男子组设计比赛第五名,做到了“文体兼修”。平时家中水、木、电的维修,全由他一人包揽。

  青龙巷53号

  林拔瑞故居:

  亚元牌匾偷珍藏

青龙巷

  53号是林拔瑞故居,这是一座传统的闽南古厝,距今已经有两三百年,经过修复,如今十分完好。据林氏后人林永瑞老人介绍,林拔瑞、林廷凤都是他的祖上,但具体是哪一辈的已无从考证,只听说祖上有人做过总兵。以前在青龙巷中,林氏是大家族,拥有众多家产,比如现林拔瑞故居对面的楼房、左边的公房、右边可能一直到基督教聚宝聚会堂,这些都是林氏家族的产业,世事变迁,如今只剩下现在这座古厝了。

青龙巷

  左右侧门上分别写有“守节”“藏锋”二字,语出初唐书法四大家之一虞世南的《笔髓论》:“管为将帅,处运用之道,执生死之权,虚心纳物,守节藏锋故也。”守住内在,藏敛锋芒,看来既是用笔之术,也是为人之道。

青龙巷

  林家还保存一块清代道光年间的匾额,中间是两个大字“亚元”。明清的科举制度下,秀才们每隔三年到省城参加一次乡试,考中的为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

青龙巷

  林氏后人林伟雄拿出一块湿布,擦拭掉匾额上的浮尘,落款便显现出来,可惜无法认全,上面写着“道光辛巳(1821年)科中式举人……林廷凤立”。右侧写着“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

  林永瑞回忆,过去门前有一个大埕,竖有功名旗杆。几十年前,家中好几块匾额和一大箱族谱资料均遭破坏,好在当年他把这块“亚元”匾偷藏起来,免遭浩劫。

青龙巷

  古厝保留原有的风格,正大门后除了上下门栓,还可以装两根粗大的抵门杠,在林伟雄的演示下,还原这套坚固防盗措施的使用方法。

青龙巷

  护厝边有一口圆形古井,井边还有一个洗衫石壶,常见于大户人家。

  青龙巷64号

  泉州市城区木偶剧团:

  父子四人陈家班

青龙巷

  64号门前挂着“泉州市城区木偶剧团”的牌子,这里走出两代四个知名的提线木偶艺人。91岁陈清波老人生于斯长于斯,与提线木偶也结缘于此。

青龙巷

  91岁的陈清波老人。

  他的父亲陈德成是有名的提线木偶艺人,他9岁那年,父亲请来了启蒙老师,在这老屋里教他提线木偶技艺,一学就是5年。当年的教育十分严格,第二天老师会让学生们背台词,背漏几处,就用竹板打几下手心。有些小伙伴背不完台词,直到凌晨一两点也不敢入睡。

  陈清波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三兄弟都学提线木偶,不过哥哥和弟弟在别处学艺。

  学成之后,陈家父子四人共演一台戏,一时传为美谈,于是这“四人组”有了“陈家班”的美誉。

  上世纪80年代初,他和弟弟陈清才组建“泉州市城区木偶剧团”,这也是门前铭牌的来历。

  青龙巷拾遗

青龙巷

  青龙巷巷尾的青龙宫,奉祀保生大帝。保生大帝又称为花桥公、大道公、吴真人。吴真人名夲(tāo),字华基,号云衷,祖籍泉州安溪县感德镇石门村。吴真人曾任宋代首席御医,后悬壶济世,医德高尚,深受人们敬仰,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至今在中国、日本及东南亚一带有非常广泛的信众。

  在宋代,青龙宫称为泉州青龙吴真人庙,明朝改为泉州青龙帝君宫,民国称为泉州青龙宫,如今完整名称为泉郡青龙慈济宫。

  1949年以后,这里曾作为临江消防站、临江童鞋厂。1986年,由青龙巷居民陈清波、黄汉宗、林永瑞为主要负责人,发起修建青龙宫一事,在各方支持下,经过艰苦努力,终于让青龙宫恢复原貌。

青龙巷

  27号由陈家于1933年买下,陈家当时在附近开设典当行和“新南美”干果店,生意兴隆。百年来陈家培养出许多人才,比如在抗美援朝中,以上校飞行员驾驶战机飞上蓝天参战的陈国贤,还有私立晦鸣中学(今泉州七中)第二任校长、华侨大学教授陈允敦,他的三本著作《泉州古园林钩沉》《泉州名匾录》《泉州古地名探源》在业界十分知名。此外,他上世纪80年代撰写的《“沉东京,浮福建”考辨》一文,至今仍吸引不少人参与讨论。

青龙巷

  李天来1949年出生于青龙巷9号,据他回忆,祖上从安溪搬迁于此,曾在附近码头担任盐官,后来抽上了鸦片,家道中落,如今的房子是在古厝的位置翻建的。他上世纪70年代参军,1971年-1973年参加“援老抗美防空作战”(这里“老”指老挝)。

青龙巷

  在部队时叉腰持枪的战士李天来。

  李天来刚到老挝时才21岁,住的是就地取材的茅草房,吃的是国内运过去的食物。据他回忆,当时满腔热血,在战场上不仅不害怕,还期待能立马投入战斗。

青龙巷

  8号现已荒颓,曾经却是清代城南著名的钱庄——“成美钱庄”,对比之下令人感慨。隘南社区营造团队曾采访过林氏后人林星炎,据他回忆,林家1863年在青龙巷买地建宅,1885年在8号宅内创建“成美钱庄”。当时门前有60平方米左右的大石埕,便于客户车马停放;前厅为经营场所;中落两间房为“银库”和武师护卫房;后院依水沟为界,增建大门,夜间可以关闭。经过林家苦心经营,十年后成美钱庄已有十多名员工,成为城南大商号之一。由于清末社会动荡,强盗四起,成美钱庄虽组织武师反击,终因不堪其扰,于1904年关闭。

青龙巷

  12号民居外墙上有蟳埔女、红脸关公、惠安女、火鼎公婆、拍胸舞者等七个歪头形象,这些具有浓郁传统味道的可爱墙绘来自隘南社区营造团队,如今这里也成了游客打卡的网红点之一。青龙巷12号屋主、青龙宫管理者黄跃声还积极响应,把原本用于停车的区域空出来,出资购买长条凳置放于此,供游客和居民休憩拍照。

  隘南社区营造团队此前举行青龙巷扎花灯、上世纪90年代至今“城南旧事”照片展等活动,古城古巷在这些年轻人、专业者的努力下变得更有活力。

青龙巷

  在和煦的阳光下,两位老人在青龙宫门前“话仙”,市井中古老祥和的青龙巷,依然是许多人记忆中温暖的城南宝地。

节日快乐!一天比一天更美丽!

  图文记者 王了

  摄像记者 颜沐

  实习生 吴倩妮

  注: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临江街道隘南社区、隘南社区营造团队、蔡永怀、龚书涵、杨声荣、老宅后人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预告:下期《巷遇》将走进万寿路,不一样的老巷,不一样的精彩,敬请期待。

  往期回顾

聚宝街

孝感巷

台魁巷

象峰巷

旧馆驿

井亭巷

帽巷螺珠巷

奎章巷

通政巷

奎霞巷

承天巷

新府口

玉犀巷

镇抚巷

裴巷

甲第巷

马坂巷

金鱼巷

通源巷

马鞍山

十八弯巷

伍湖巷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泉州天后宫董事会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qz_hzm@sina.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0901606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502020001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