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赐福 永保平安 欢迎您访问泉州天后宫网站
热点资讯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2019-03-14 10:47:39 来源:

  巷 | 遇 | 档 | 案

八舍后尾

  (杨锦风/供图)

  地理位置

  泉州市鲤城区八舍后尾

  所属社区

  泉州市临江街道新桥社区

八舍后尾

  八舍后尾巷子较小,一般地图中未能标示,在一张写有城南古地名的手绘地图中,可以看到具体位置。(龚书涵/供图)

  A 地名由来

  八舍后尾,别名八圣楼尾,东接车桥头,西抵富美渡头后,再往南折一段。因有吴、杨、蔡、陈、丁、纪、苏、徐等八个官宦人家居住于此而得名,“后尾”二字则有八户官宦人家后花园的意思,这里盛行“拳头烧酒曲”,各类洋行、国术馆、南音社、竹器社等曾齐聚于此,一派升平气象。

  B 巷子看点

八舍后尾

  八舍后尾的民俗活动(许兆恺/供图)

  八舍后尾曾是许多富商、民间社团聚居地,如升平奏国乐研究会、泉州市搬运公司工人俱乐部、富美国术馆、竹器店、妆糕人手艺店、说书茶馆等,洋楼古厝,小桥流水,留下了诸多令人回味的前尘往事。

  八舍后尾35号

  升平奏:

  升平气象奏国乐

八舍后尾

  八舍后尾35号是一栋洋楼,为泉州早期南音社代表之一“升平奏”创始地。这里名家辈出,有陈登垣、林必坷、丁梦高、蒲井先、吴瑞德、杨双英、陈国文等。1952年,升平奏、回风阁、回风阁俱乐部三家民间南音社合并为“泉州市南音研究社”。

八舍后尾

  据杨致聪先生介绍,这栋楼是祖父杨琛渊建造的,当时杨琛渊有许多南音界的好友,在这里交流、切磋。升平奏原名“升平奏国乐研究会”,这家传统南音社团影响深远,后来有人把升平奏的四十二套指谱抄本带到台湾,成了台湾弦管界的标准本。

八舍后尾

  踏上古旧的木梯,来到二楼,门楣上有“挹青”二字,取“收取胜景”之意,落款已不可辨。杨致聪介绍说,这栋楼当年是这一带最高的楼,结合“挹青”二字来看,显得熨帖大气。楼内墙壁上则有杨氏后人修复祖业的捐款明细。

八舍后尾

  杨琛渊曾孙杨锦风是一位热爱城南历史的年轻人,他平时搜集、整理不少关于八舍后尾和升平奏的历史资料。据他介绍,以前楼中还有时任泉州市长王今生题写的“泉州市搬运公司工人俱乐部”12个字,用水泥筑在建筑立面上,可惜后来被毁,如今这12个字仍剩残迹。

八舍后尾

  作为升平奏创始地,这里有独特的建筑细节。这是墙头的戏剧人物水泥雕塑,神态灵动,可惜有部分被毁。

八舍后尾

  通过查阅大量史料,泉州当年城南百姓的生活,在杨锦风印象中是优雅闲适的,街坊们习武饮酒,闲暇时到南音社品几曲南音。闽南有句俗语:“死死六工叉,豆干菜脯䖳”(普通话发音为zhà,闽南古语发音为tì,“海蜇”之意,也与“茶”同音),在老辈泉州人印象中,以前店铺伙计的三餐都是由老板提供,伙计如果嫌伙食不好,就会说这句话,意指南音曲调比较平缓,下饭菜比较单调。但在杨锦风看来,“拳头、烧酒、曲,豆干、菜脯、䖳”,这种丰富而又简单的状态,正好体现城南富裕悠闲或劳动阶级的生活趣味,在忙碌的当下,思之令人神往。

八舍后尾

  升平奏现在虽已不在,但它的影响却通过种种因缘巧合流传下来。在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国家一级作曲家杨双智先生家中,他回忆说,由于在泉州城南长大,受到升平奏南音前辈们的耳濡目染,他从小就热爱音乐,后来恢复高考,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正式走进音乐的美妙世界。

  南音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音乐,在表现形式上同样可以丰富多样,杨双智开创性地将南音改编成钢琴曲。这本由厦门大学出版的《杨双智钢琴作品集》,收集杨双智将南音古谱《梅花操》《八骏马》改编的钢琴曲,在这里,民族的和世界的融为一体,还有几位博士生以此为研究范本,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

八舍后尾

  出生于1922年的泉州南音前辈陈梅生老先生参与编撰《中国曲艺音乐集成》(蔡永怀/摄),在“南音部分”中记载,升平奏南音大师陈武定(1861年-1937年),生于泉州的南门后山,从小在印花纸坊当学徒,旁听南音名师丁梦高教学,竟超过许多正式学员。丁梦高慧眼识珠,倾囊传授,陈武定遂成一代大师,1929年前往台湾,在鹿港南音社团“雅正社”教学三年。除了开馆授徒,他对南音的韵律、指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所收弟子遍布东南亚,在各地弦友中有“南曲状元”之称。

八舍后尾

  这是陈武定的台湾徒弟在演奏南音(杨锦风/供图),老人横抱琵琶,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八舍后尾

  这是1927年泉州升平奏国乐研究会成员的一张合影,两个南音乐器担上分别写着“愁雨梧桐”“东山丝竹”。(杨锦风/供图)

八舍后尾

  这是一张1955年的老照片,摄于八舍后尾榕树下渡头。那时候防洪堤还没建起来,杨锦风的父亲杨致永和二伯杨致贵在渡头台阶上合影留念。因为都是升平奏后人,两人精通多种乐器,杨致永(左)在部队文工团如鱼得水,杨志贵则曾任泉州打城戏剧团团长。

八舍后尾

  杨宅门前有一座石敢当,造型简约写意,曾丢失过两次,但机缘巧合,都被杨家后人找了回来,如今用水泥浇筑在石基之上,守望百年升平奏。

  八舍后尾26号

  徐宅:

  静观朝涌光接天

八舍后尾

  八舍后尾26号是一栋保存尚好的洋楼,在伊斯兰风格的楼顶山花上,是“金光接天”四字,二楼则是“静观潮流”四字。遥想当年,在此楼上近观江海,日升日落之时金光接天、潮流涌动,这八个字或为壮阔风景的真实写照。

  这栋楼建于上世纪30年代,户主徐雨鳅曾在菲律宾大城市宿务经商,回乡建了这栋洋楼,当时建筑面积有300多平方米。据称当年徐雨鳅女儿出嫁时,嫁妆有100多担,还有丫鬟随嫁,浩浩荡荡,气派非凡。

八舍后尾

  一楼门楣上的“南洲衍派”,出自泉州著名诗人林骚之手,字体清朗飘逸。林骚(1874年-1953年),字醒我,又名叔潜,晚年号半邨老人,著有《半邨诗集》。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林骚与其兄林翀鹤同榜高中进士,一时传为美谈。故居有一对联:文能安邦同捷南宫两兄弟,句有惊天独誉北廓一少年。

八舍后尾

  二楼大厅内是徐雨鳅的画像,上面写有“雨鳅徐老先生雅鉴:伟哉徐君,乘风破浪,经商异域,当仁不让,年岁古稀,身犹强壮,子孙瓞瓞(dié,一根藤上的小瓜,形容子孙昌盛),乃天之贶(kuàng,赠送)”,再现徐雨鳅在国外经商,70岁身体康健,子孙兴旺的情景。落款是蔡永年在徐雨鳅70岁时所赠,“戌寅年”对应的应该是1938年。徐氏后人如今在世界各国开枝散叶,在许多行业成为优秀人才,画像和文字都十分写实。

八舍后尾

  二楼房间内,移开床铺,可以看到造型生动的精美壁画,至今色彩鲜艳。

八舍后尾

  徐宅的曾杏娜女士展示一根弯曲的木质长杆,上面包有黑漆皮,两端还镶嵌铁皮,一眼看去无法分辨是何物。

八舍后尾

  细看首尾才发现,杆尾有一孔是用来盛放烟丝,杆首有两个通气孔,原来这是一根造型独特的长烟杆,整体造型朴拙,颇堪赏玩。

八舍后尾

  楼内的老物件细节之处考究,楼梯扶手、木柜、蒸笼等,可见当年日常生活的精致。一台座钟上的时间在灰尘中凝固起来。

八舍后尾

  楼内有不少老家具,一只皮箱旁是一个木箱,打开这个有年代感的木箱,里面空间设计很精巧,便于盛放不同物品,丝毫不亚于现代行李箱。

  拾遗

八舍后尾

  以前八舍后尾属于后山社,后山社有一处民间信仰所在地——后山四王府宫,临江而建,位于江滨北路、泉州大桥与顺济新桥之间。

八舍后尾

  据后山四王府宫董事李金针先生介绍,后山四王府宫始建于清代,祀奉康保裔、玉公辅、李大亮、周铭中四尊王爷,当年这一带发生瘟疫,民间为保平安,建起这座宫庙,祈求庇佑乡民,香火一直延续至今。

  后山社附近无山,关于这个名称的来历,李金针认为,当年在码头上,渔民们称“岸上”不叫“岸上”,而叫“山上”,后山社的名字或与此有关。

八舍后尾

  每年后山四王府宫和民间组织都要举行古老而盛大的嗦啰嗹民俗活动,活动中的关键道具龙头,如今安放在宫内。

八舍后尾

  后山社还有一座宝海庵(许志荣/摄),坐东朝西,始建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主祀释迦、药师、弥陀三世尊佛,历史上曾多次重修,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据庵内上洁师傅介绍,现在庵内有5人,最小的只有8岁,早上4点便起来做早课。平时宝海庵上午开门,下午关门,师傅们在内诵经修行。

八舍后尾

  这张老照片摄于八舍后尾附近的码头边(陈凤珠/供图)。据附近居民朱永福介绍,这是上世纪60年代,为了响应“到江河湖海去游泳”的号召,泉州市有4000余名军民参加横渡晋江的活动,读二年级的8岁女孩陈凤珠是这次活动最小的参与者。老照片上,当时泉州市领导、军分区首长和泉州市体校游泳队参加救护的人员一起合影,当时的指挥部就在如今的四王爷府宫。

八舍后尾

  图文记者 王了

  摄像记者 颜沐

  实习记者 吴倩妮 饶弯

  注: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临江街道新桥社区、蔡永怀、杨双智、杨致聪、杨锦风、杨茂盛、朱永福、李金针、龚书涵等诸位先生及老宅后人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预告:下期《巷遇》将走进米铺巷,不一样的老巷,不一样的精彩,敬请期待。

  往期回顾

万寿路

青龙巷

聚宝街

孝感巷

台魁巷

象峰巷

旧馆驿

井亭巷

帽巷螺珠巷

奎章巷

通政巷

奎霞巷

承天巷

新府口

玉犀巷

镇抚巷

裴巷

甲第巷

马坂巷

金鱼巷

通源巷

马鞍山

十八弯巷

伍湖巷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泉州天后宫董事会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qz_hzm@sina.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0901606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50202000139号